唐代蹴鞠有多盛行?唐代蹴鞠文化有什么特点?
推荐文章
如果说汉代是蹴鞠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,那么唐宋时期则是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,也正式进入蹴鞠的兴盛时期。
与汉代将蹴鞠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不同,唐代的蹴鞠主要作为一种娱乐活动,深入人心。唐代上至帝王贵族,下至平民百姓,无不喜爱蹴鞠。尤其是唐玄宗开元、天宝年间,蹴鞠之风盛行,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,上疏劝说,但并无效果。由于统治者喜爱蹴鞠,社会各界纷纷效仿,宫廷蹴鞠之风逐渐蔓延到民间。渐渐出现了贵族“飞鞭蹴鞠,琵琶起舞”、平民“富乡赶人,穷乡践踏蹴鞠”的场面。
据史料记载,当时长安有22个蹴鞠坊,有永崇坊、静功坊、广福坊、平康坊等。当时蹴鞠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娱乐项目,人们也意识到了它的健身作用。唐代人称蹴鞠为“发汗散”,所以当时的人说“蹴鞠之功虽难言,但助消化,强身健体,好眠”,于是对蹴鞠更加着迷。
也正因为如此,唐代蹴鞠运动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。
首先,汉代蹴鞠使用的是实心球,用动物毛发卷成球状,外裹皮革,称为“毛团”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提到:“以皮为之,内充毛发,以踢踏而行”。到了唐代,蹴鞠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,其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充气球的出现。唐代发明了一种充气空心球,用动物膀胱代替毛发,内充空气,外裹八块皮革,弹性很大,更接近现代足球。唐人说:“古以毛发,缠之,今以皮为之,以膀胱为内衬,吹气,盖合而行之。”
其次,唐代出现了“风流岩”,也就是古代的“球门”。李白曾在《古风·一百四十年》一诗中说:“金殿斗鸡,玉台旁蹴鞠。动则震日,令则回青天。”王维在《寒食日城东事》中也说:“蹴鞠屡飞过飞鸟,秋千竞垂柳。”可见当时蹴鞠踢得很高,超过了飞鸟的高度。
另一方面,唐代蹴鞠区别于其他时期的一大特点,就是女子蹴鞠的出现。唐代政治开明,经济繁荣,思想开放,妇女地位明显提高,妇女可以在各种场合公开露面,也更愿意参加户外活动。此时,蹴鞠高手众多,宫廷中和民间都有。武周时期,武则天选拔蹴鞠技艺高超的女侍卫和宫女,组成“皇家女子蹴鞠队”,与吐鲁番和故宫中的男子蹴鞠队一较高下。